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新闻中心>>正文

从张爱萍到张翔:儒将之家的两代军魂

作者: 来源: 发表于:2016年05月04日 文章点击数:3296 【打印】

  

    从土地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科技强军,在巴山深处——四川达州走出一个坚韧刚烈的儒将之家,父辈奋战在抗战前线,用鲜血博得一国安定,后代奔波于科研基地,用科技守护祖国人民。他们就是张爱萍和张翔将军,从老一辈将领到新一代军人的转变,两代传承,军魂犹壮。今天,张翔将军代表张爱萍将军出席母校四川文理学院四十华诞纪念活动,向我们讲述了从大山里走出的这两代军人的父子往事。

    张爱萍将军是张翔将军的父亲,他的前半生都与革命和战争有关。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时任罗江口党支部书记、临时县委委员,积极组织学生、群众进行革命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历经多场战役,连续作战,收复失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1944年,解放战争时期,创办了我军第一所海军学校及第一个海军技术研究指导机构——海军司令部研究委员会。在新中国建设期间,先后组织领导“两弹一星”协作,负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的成立准备工作,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而张爱萍将军的儿子——张翔将军,继承了父亲后半生的事业,一生奔波于国家的科研项目之间,不同于父亲前半生通过流血来保卫国土的奋战精神,张翔将军将毕生精力倾注于另一种维护和平的方式——科技强军。两代军人,生长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但后代受父辈潜移默化的影响,延续着中国军人坚韧的精神。这也就是本次访谈中,张翔将军在回忆父亲的生平时,多次所提到的——“父亲带给我的大多是无形的力量,他的存在,就是子女心中一直以来的榜样”。

    张翔将军说到,父亲的一生,充分体现着他身上的“巴人”特性。张爱萍将军出生在四川达州,这里是秦巴之地的交汇处,因此,这里的人也称为“巴人”,不同于地处平原的“蜀人”那样温柔,巴人骨子里流淌着大山一样的坚韧性格,而这种性格已浸染在张爱萍将军的一生中,也传承给了儿子张翔。

    看到家乡如今的繁荣,张翔将军回忆起父亲同他讲起的少年往事。那时,在达县中学堂(今四川文理学院南坝校区)念书的张爱萍将军出身贫寒,大山交通不便,寒暑春秋都需步行数十里到学堂,经常受到地主老财儿子的奚落欺辱,多次忍让不得的他奋起反抗。说到这儿,张翔将军提到父亲经常说的一句俚语“叫花子还有根打狗棒”,意思是对于社会不公要坚决抵抗。而这种源自于人性本能的反抗精神以及为穷苦人民说话的性格,直接催生了张爱萍将军的军旅生涯,同时,也为其后来负责的新中国事业建设项目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即科技强国,以科技消灭战争,而这,也是儿子张翔毕生的事业。

    作为父亲这个角色,张爱萍将军不仅仅传给了儿子张翔巴人的血性,更多的,还有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的责任感。作为一个从大山里走出的兵,一步步走来,最终成为国家的高级将领,张爱萍将军功成名就的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是什么?就此张翔将军为我们说到:是责任感。他说父亲的这种责任感贯穿在七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也成为自己心中的军人标杆。张爱萍将军历经无数次战役,在战友的鲜血中幸存下来,成为新中国建设的一员,他的肩上担负着牺牲的战友渴望和平的心愿以及建设共产主义事业的期待。他活下来就应该有活下来的意义,就应该担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不仅仅因为国家委以重任,更因为这是他作为战争幸存者的责任。张翔将军还对记者说道,父亲的责任感其实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精神,而是代表着老共产党员的群体精神,这种群体精神与中国古代的“仕文化”同承一脉,是属于中国军人的精魂所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

    此次张翔将军代表父亲张爱萍将军(四川文理学院杰出校友)出席了母校的四十周年校庆,感念着父亲少年时的读书岁月的同时,也站在军人的角度,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如充分开发达州本土的红色资源,挖掘灵魂人物,塑造优秀的校友形象,增强大学生自信心,引领毕业生投身新中国新时代的建设事业。同时,也提到目前大学生从军的现状,鼓励大学生走进部队,发挥创新精神,在有组织有纪律的团队中,培养合作意识和服从精神,这对大学生以后的就业生活都大有裨益。

    从张爱萍将军到张翔将军,中国的两代军人,亦儒亦武的戎将之家,从流血抗战到科技强国,不变的是为人民为国家服务的军人精神,而这也是新一代军人甚至年轻人需要继承发扬的。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塔石路519号 邮编:635000 联系电话:0818-2790013 邮箱:cwlxyb@126.com
Copyright @ 2015 -2030 四川文理学院校友工作办公室